2023世界投資者周丨非法證券投資咨詢和常見騙子騙術案例分析
非法證券活動是一種典型的涉眾型的違法犯罪活動,嚴重干擾正常的經濟金融秩序,破壞社會和諧與穩定。理財騙局與證券欺詐事件頻發,造成許多投資者經濟的損失。不法分子從事證券欺詐的手法不斷翻新,而且隱蔽性也越來越強。如何辨別顯得尤為重要。
案例1:
投資者王某接到李某來電,稱其是國內知名的A證券公司員工,通過交易所得知他的股票賬戶虧損,A證券公司可以為其推薦股票,幫助賺錢。出于對A證券公司聲譽的信任,王某向李某提供的賬戶匯入了3個月的會員費6000元。此后,李某多次向王某推薦股票。但是,王某據此操作非但沒有從其推薦的股票獲得預期的收益,反而出現了虧損。感覺不妙的王某致電A證券公司后才知自己上當受騙。
手法分析:
不法分子為實施詐騙,直接假冒知名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證券研究所名義,或采用與這些證券經營機構近似的名稱,蒙騙不明真相的投資者。手法雖然簡單,但投資者卻屢屢中招。
提醒:
投資者對于來電、來訪聲稱提供專業證券服務的人員,一定要提高警惕,可以向監管部門咨詢或到相關機構營業場所問詢等途徑,核實相關公司的工商執照及證券業務資質情況,核實相關人員的身份和資質,防止上當受騙。
案例2:
投資者李某在瀏覽某知名門戶網站時,看到一個財經博客,該博客發布了“重大借殼機會,潛在暴力黑馬”等40多篇股評、薦股文章。評論欄目中,一些匿名人士回復:“絕對高手”、“好厲害,我佩服死了”、“繼續跟你做”等。李某通過博客中提供的QQ號碼與博主取得了聯系,繳款3600元成為其會員。博主隨后推薦了幾只股票,連續下跌,李某遭受重大損失,追悔莫及。
手法分析:
網絡上的所謂專業證券投資公司和股票專家基本上都不具備證券相關業務專業資質,通常通過片面甚至虛構的薦股業績吸引投資者眼球,通過選擇性評論抬高自己聲望,通過欺詐手段騙取投資者錢財。
提醒:
自媒體是發表言論的虛擬環境,通過博客招攬客戶、推薦股票、收取費用,已觸及非法證券活動法律底線。投資者接受投資咨詢服務,應當選擇合法的機構和專業人員。瀏覽網絡信息,要防止被收費博客中的虛假信息和夸大、片面宣傳所誘惑,帶來財產損失。
案例3:
劉大爺5年前帶著兩萬元養老錢來到當地一家銀行,打算存成定期存款。結果銀行大堂里的一名工作人員對他說:“現在有一種存款比定期好,不僅利息比儲蓄高,還另外有分紅。”劉大爺一聽動了心,買了這種“存款”。
5年期滿后,劉大爺去銀行取錢,滿以為可以拿到高額的利息,卻發現總額才22588.1元。按照當年銀行存款利率計算,兩萬元存5年利息可達3600元,如今收益比存款利息還少了1101.9元。
手法分析:
很多被忽悠購買分紅險的投資者都是在銀行見到的銷售人員介紹和推薦的。事實上,分紅險中的分紅并不在保險合同中予以保證,完全取決于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
提醒:
近年來,這種客戶去銀行存錢被忽悠買了保單的案例在各地都時有發生。保監會和銀監會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銷售行為的通知》,明確要求銀行應當對投保人進行需求分析與風險承受能力測評,根據評估結果推薦保險產品,保證投保者明確知曉自己的投保行為和內容,同時將銀保渠道保險產品的猶豫期從10天延長到了15個自然日。
從客戶自身角度講,一定要仔細閱讀理財協議和合同說明,了解產品本質,不能只聽工作人員的推薦。如果已經購買了分紅險,而且已經錯過了猶豫期,建議不要輕易退保,否則只能領到有限的現金價值和紅利。
案例4:
70倍的高收益、兩天凈賺10萬元,這些極其誘惑的詞語充斥在宣傳當中,誘惑了不少人加入炒金炒銀的行列。而實際上,它表面上是投資,實際上是交易所在操盤。一些貴金屬交易平臺實為對賭平臺,投資者投資只會虧損,不會賺錢。
手法分析:
目前國內從事現貨白銀交易的交易所上千家,每個交易所又會發展上千的會員。名稱各異的貴金屬投資公司,既可以自行招攬客戶,也可以通過發展代理商招攬客戶。有受騙客戶反映,一開始,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都是以高額回報誘惑客戶開戶,然后開始介紹現貨白銀,說現貨白銀交易更加靈活,可以雙向買賣,漲的時候可以做多,跌的時候可以做空,盈利空間大。等開戶后,有貌似專業的老師帶著操作,剛開始幾天可能會賺一些,然后會說你的錢太少來錢慢,讓投資者加大資金量,結果就變成無休止的虧損。
提醒:
這實際上就是一場對賭游戲,交易軟件被后臺人為操縱,交易所、會員、代理商層層設置陷阱,行情處于高位時不能平倉,本該下跌的白銀價格,在交易軟件上卻直線飆升。勢單力薄的散戶們幾乎不能賺到錢,虧損的錢都被代理商賺走了。
投資者參與白銀投資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平臺操作和交易軟件,我國目前只有三家正規的交易平臺——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和天津貴金屬交易所。如果是聲稱注冊地在境外,提供境外炒金、炒匯的網站,則80%可能是騙局。